08-16
央行孙国峰:借助“一带一路”,扩大人民币资本项下输出
“目前人民币已经成为贸易结算货币和投资货币,但持续通过’经常项目输出、资本项目回流’的方式输出人民币面临问题。”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8月12日在首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表示,可以借助“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扩大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输出,同时平衡好本币输出和防范风险间的关系,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迈入新阶段。
此次伊春论坛主题为“开发性金融与’一带一路’建设”,孙国峰在论坛上表示,在信用货币体系下,货币国际化本质上是通过信用货币创造实现本币的输出和国际使用,主要表现为本国银行体系扩张对境外主体的资产。
“从银行体系的资本负债表看,货币国际化的目标是负债方存款货币增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银行体系的资产方需要扩张。”孙国峰表示,资产按照币种划分有两种形式,即外币资产和本币资产。
两种资产扩张形式对于货币国际化和国民福利的意义不同。以外币资产扩张为基础输出本币,实质是本币和外币的兑换,在输出了本币的同时又输入了外币,难以真正实现货币国际化。而以本币资产扩张为基础输出本币,才能真正实现货币国际化,能够得到货币国际化的收益,提升国民福利。
从银行体系资产扩张的对象看,货币国际化意味着借款人要扩展到境外主体。因此,在信用货币体系下,货币国际化的本质是一国银行体系通过资产扩张向境外主体提供信用货币。
孙国峰表示,货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以货币持续输出为基础,从国际收支角度看,本币国际化最终应是资本项目输出。从国际经验看,一国货币国际化的本币输出通常需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贸易项下输出,相当于通过货币兑换实现的本币输出,主要由市场力量推动。开始境外主体不接受本币融资,需要先通过货币的结算来推动,从发展过程看,这个阶段是必要的。
“英国在海上霸权时期、美国在一战期间、日本在上世纪60~70年代经济腾飞阶段,均通过贸易渠道输出本币,基本实现了本币作为本国贸易结算货币的职能。”孙国峰称,但这一阶段本币国际化的基础还是比较薄弱。如果一国货币在国际化进程中无法持续输出,则很可能长期处于本国部分进出口结算货币的初级阶段。
第二阶段是资本项下输出,即通过信用货币创造实现本币输出,多由政府带动市场力量协同推进。英、美等发达经济体在本币国际化起步或发展过程中都是贸易顺差国,经历过贸易项下输出本币的第一阶段后,为推动本币国际化,都将资本项下输出本币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以政策推力创造国际需求,带动市场力量推进第二阶段,逐步夯实本币国际化的基础。
“中国也经历了类似的发展阶段。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人民币主要通过经常项目的贸易渠道,以进口支付的形式对外输出,同时通过资本项目回流。人民币已经成为贸易结算货币和投资货币。”孙国峰认为,这符合全球主要货币国际化的历史规律,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经之路,但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继续按照以往模式实现人民币输出则面临三方面问题。
一是从信用货币制度的角度看,经常项目下的本币输出相当于本币与外币之间的兑换,可能会加大外币输入,没有真正实现本币输出;二是我国贸易结构制约人民币贸易输出规模;三是人民币输出规模受人民币汇率和人民币资产收益率波动的影响较大。
孙国峰表示,在“经常项目输出,资本项目回流”的人民币输出模式下,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很大程度依赖于人民币汇率和资产回报率这两个条件。当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对人民币汇率或人民币资产回报率的预期发生变化时,人民币输出会出现波动,有时这种波动还会比较大。
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SDR),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提升,为我国银行体系通过人民币形式向境外融资提供了条件。孙国峰认为,当前“一带一路”建设有真实的资金需求,可以借助这一有利契机,通过资本项下人民币输出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就我国的现实情况看,资本项下输出人民币是有利于宏观总量平衡、符合国民福利、可持续的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他提出,利用好“一带一路”建设契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要发挥好包括开发性金融机构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的作用,研究对本币跨境中长期融资的支持政策,同时要平衡好人民币国际化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2017-8-16